生命教育

學生親身參與生物培育研究,學習不輕易放棄生命的價值觀,確立尊重生物世界的意識,勇於承擔的公民態度,促進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。


環境教育

配合學校常識、地理、科學及生物等校本課程,讓學生提升生物多樣性的知識,瞭解保護環境及生物保育的重要性,培養學生關心社會,擁有正面積極態度。


科研

參與多項科學研究,激發學生對環境保護、生物保育及研究作深入學習,理解科學、環境與社會的相互關係,訓練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和創造力。


環境修復工程

學生會將已需完成培育過程的螢火蟲及水棲昆蟲放流於渠務署的「河道生態復修項目MN02/2017」,讓生物回歸自然環境繁洐,把所知所學活用在真實環境裡。


進行生物培育

培育水棲昆蟲和螢火蟲,在每日午膳或課後進行。


結合STEM進行科學研究

以專題研習方式進行科學實驗,通過有系統的觀察和實驗提升科學知識STEM,貫串不同學習領域。


接受生態知識培訓課程

培訓課程會利用課堂時間或課後進行,重點學習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及其價值、分析氣候變化及水源危機的解決方法。


一系列的學習活動

透過示範、野外考察、模型製作、個案研究、口頭報告、作業、辯論、角色扮演等鞏固知識。


進行環境修復工程

將完成培育的昆蟲回歸自然環境繁洐,把所知所學活用在現實環境裡。


為社會帶來改變

實際的環境修復行動會激發香港市民的反思、了解及認同,並形成風氣與趨勢。


環境修復工程

與政府合作(渠務署、水務署等),學生可直接參與修復多個本地河道,恢復具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環境。


更多人的投入

風氣與趨勢使更多人願意參與並投身其中,成為推動保育的力量。


環境教育

配合學校本課程,培訓學生生態學的知識及遠見,培養使命感。


生物培育研究

透過生物飼育技術,將面對絕種危機的昆蟲進行保留及繁洐。


科研

以多項科學研究激發學生對環境保護、生物保育及研究作深入學習,訓練科學探究能力和創造力。